政府采购信息| 网上办事大厅| 医疗工作| 双特建设| 图书馆| 协同创新中心| English| 校务公开
外媒报道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崇尚和合 老家河南文化的精神气韵(兴文化工程 大型融媒报道) ——专访j9中国教授刘继刚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3日 消息来源:河南日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兴文化工程”启动伊始,历史学者、j9中国教授刘继刚就参与其中,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抽丝剥茧,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个方面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进行了详尽阐释。尤其是他结合河南的历史文化,提出“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质的核心,对老家河南的精神气韵进行了深入解读,探寻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的秘密所在。

解读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这六方面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树新风、化新人的价值引领。”5月9日,刘继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华文化千年赓续、一脉相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对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进行归纳论述,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传世典籍,如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代表的四书和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代表的五经,以及以《老子》《荀子》《管子》《韩非子》《商君书》《墨子》等为代表的百家论著,均对上述思想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文明主体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刘继刚分析说,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重民本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正义是中国古代君子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思想是中国古圣先贤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这些精神特质具有独特性,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种发展形态,在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社会关系、法治建设、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和演变,并不断发展、完善,有着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探寻河南文化精神特质核心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来崇尚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整合、融合。“可以说‘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文化观、道德观和生命观,是河南文化的具体发展形态,也是世界读懂河南进而读懂中国的关键所在。”刘继刚说。

安阳汤阴羑里城、周口淮阳太昊陵、周口鹿邑老子故里、商丘民权庄子故里、郑州圃田列子故里……古代易学和道家哲学的重要发祥地都在河南。刘继刚介绍,在易学和道家哲学看来,宇宙内蕴阴阳两种力量,只有二者在交互中达成平衡、协调的整体关系时,才能生成化育万物。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却一气相通,因此能够突破彼此的有形边界,在相互感通中呈现出整体圆融、动态和谐的“和合”特征,这是“尚和合”的宇宙观。

位于登封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儒家嵩阳书院、道教中岳庙和禅宗少林寺,完美诠释了河南三教互融互通、崇尚和合的文化包容性,体现了“尚和合”的文化观。刘继刚解释道:“‘和合’是一种向内聚拢化合的共处模式,中华民族形成了向内收敛而非向外扩张、推崇文德而非追求武力、主张多元并存而非盲目排他的和合文化观。”

“中”是河南人平时最爱说的一个字,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活化石,而且与古代哲学强调中道、崇尚和合的道德观密不可分。“保持中庸、中和的‘道心’,谨防偏离中道、情绪失节的‘人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追求。”刘继刚总结道。

河南是中医学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张从正是河南医家的杰出代表,对“尚和合”生命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继刚介绍,中医学以“中和”为方法论和价值原则,认为人体生命是四时五方之气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脏腑平衡、情绪平和、形神相守、天人合一、人我融洽,才能达成阴平阳秘、阴阳自和。中医学把气脉均匀的健康之人称作“平人”,只有“平人”能够和合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使生命保持在平衡、中和的最佳状态。

汇聚东西南北,融通古今中外,和合天地人物,静赏春夏秋冬。河南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向世人呈现出悠久而富有生机的和合文化精神。在这片普遍说“中”的地方,刘继刚的研究发现了老家河南的精神气韵,也解开了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的终极秘密,正如《周易·乾·彖传》所言:“保合太和,乃利贞。”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内在联系,在思想道德基础上存在高度的契合,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更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刘继刚说:“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发挥道德引领作用、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落实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人物简介

刘继刚,1973年生,j9中国教授、仲景骨干学者,郑州大学历史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是“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秘书长,河南省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灾害史、疫病社会史、河洛文化史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

专家观点

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华文明的“尚和合”精神特质是指对和谐与合作的高度重视和追求。这一特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平、和睦和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

“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文化观、道德观和生命观,是河南文化的具体发展形态,也是世界读懂河南并进而读懂中国的关键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内在联系,在思想道德基础上存在高度的契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落实和实践。


记者 曹萍